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时间:2024-06-25 15:01:36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633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批准刘复之检察长作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刑事案件简易审与陪审制相结合的几点设想

作者:陈忠林


现代陪审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两种类型的陪审制度。刑事案件的陪审制在大陆法系国家适用范围也非常广泛。在德国,州法院审理的所有案件都必须有陪审员参加,地方法院审理的绝大部分案件也必须有陪审员参加。在法国,所有法定刑为5年以上徒刑或苦役的重罪案件都必须适用陪审制。而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国家司法机关吸收非司法人员作为陪审员参加案件审判的一种诉讼制度,陪审员作为公众代表参与审判,使公众意志渗透到司法工作中去,与审判员共同行使国家审判权,保障了审判的民主性。目前正在适用的陪审制,人民陪审员行使职权受到一定的局限,如未受过系统性的司法培训,对定罪量刑的理解可能会有偏差。在审判实践中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之责。
如何既能让人民有效的监督审判,又能充分发挥司法工作效率。笔者设想结合当前的刑事案件适用简易审、普通程序简化审中存在的问题,如简易程序适用范围较窄,公诉人可不出席法庭等规定,以及适用普通程序简化审理中,存在着启动阶段需要制作并送达《决定书》、《告知书》等法律文书,大大增加了开庭前的工作量,没有达到诉讼经济的目的。

如何通过改革让二者优势结合,既能保证人民参与刑事审判,又能提高审判效率,更好地体现司法为民。

一、改革刑事审判程序,形成适用简便程序与普通程序二种审理方式。

通过改革把目前实行的符合适用简易程序、普通程序适用简化审条件的案件改名为适用简便程序,适用简便程序的案件应符合以下条件。1、被告人对起诉书指控的事实没有异议,并能自愿认罪。2、对被告人可能判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并处或者单独附加刑的案件(包括盲、聋哑人和未成年人犯罪)均适用简便程序审理,对此类案件应对审判前准备工作进行简化。即给被告人送达起诉书副本的时间不受10天的限制,告知被告人、传唤当事人、通知公诉人、辩护人等开庭时间,也不受3天的限制。但要明确告知被告人按简便程序审理,不需另外送达相关的决定书。

对适用简便程序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均应派员出席法庭,并提出相应的定罪量刑建议及可能影响量刑的要素,目前规定人民检察院在简易程序中可以不派员出席法庭的做法,使主持庭审的法官同时承担两种诉讼职能,严重违背了控审分离和法官中立的原则,不符合最基本的程序公正要求。而且检察官已对案情熟悉,其出庭可节省法官相应的查阅卷宗的时间,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同时通过检察官在庭审中提出对被告人法定、酌定的量刑情节,为人民陪审员参与量刑提供参考。

据对某市两级法院的调查,从2000年至2002年共审理刑事公诉案件6926件,其中有罪判决6652件,9538人。从刑罚适用种类看,共判决无期徒刑以上刑罚172件,10年以上有期徒刑507人,7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346人,5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831人,3年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2074人,3年以下有期徒刑4372人,拘役428人,管制156人,单处罚金286人,并处罚金4595人,没收财产316人,并处剥夺政治权利473人,免予刑事处罚332人,无单处剥夺政治权利。

由此可见,适用量刑范围为七年以下的刑期,此能保障绝大多数案件均可适用简便程序审理,而人民陪审员亦可以广泛参与庭审。待条件成熟时,所有的案件均可考虑由陪审员参与。

笔者认为适用简便程序审理的案件仍可采用卷宗形式进行,以书面宣读为主的方式进行庭审。其适用审限一般为20天,最迟不得超过30天。此类案件均可由法官独任审判或者是与人民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庭审可参照简易审的模式,不必细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以简便程序的方式审理,随着统一司法考试的落实,法官专业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已能够承担起此类案件定罪量刑的要求。这也是法官职业化的需要。

另一种仍然为普通程序方式审理。对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由法官组成合议庭审理,并限定符合一定资格与年限的律师出庭,要求主要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诉讼证据不是几本现成的卷宗形式,而应是公诉人在法庭上一份份或者一组组的提交,并要求说明每一份证据所能证实的内容,当庭出示并质证。通过交叉询问证人、鉴定人等详尽庭审之功能,以便于强化庭审的对抗功能。

这样可以更合理地配置现有司法资源,做到繁简分流,确保大部分刑事案件切实得到迅速处理。

二、完善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的审查制、合议制。

1、审查被告人认罪的自愿性是否真实,以及是否申请陪审员参与庭审。

由于我国大多数刑事被告人没有受过法学教育,普遍缺少必要的法律知识,且相当一部分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作为辩护人,因此,他们实际上很难对检察机关指控的事实和罪名做出正确的理解,甚至受不恰当暗示的影响,其自愿性是否为其真实意思表示,这需要庭前审查,询问被告人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有无异议。此项工作如果由立案法官来做,则违背了立案期间只就程序问题进行审查的原则,如果由主审案件的法官来做,又违背了庭前不接触当事人的规定,但若由人民陪审员来行使,却恰如其分。由于人民陪审员非司法工作人员,被告人心理较能接受,而陪审员较少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能做出更加合乎情理的判断。另外,告知被告人庭前三日前均享有要求陪审员参与庭审的权利,通过直接征求被告人的意见,为陪审员参与庭审实施必要的保障。

2、审查司法机关有无违法乱纪行为,行使监督之责。

人民陪审员对公安机关已采取强制措施或提请起诉的嫌疑人,而检察院提起诉讼时却不提起的嫌疑人,人民陪审员对此有疑异的,可以要求检察院书面说明理由,检察院应书面说明理由。由人民陪审员审查这是否符合规范,实行必要的监督。

3、参加庭审、进行合议,行使国家审判权,发挥社会监督之责。

陪审员制度实际上是法庭内的分权,是对审判工作实行社会监督的一项民主制度。因陪审员未受过系统性的司法培训,其对法律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运用法律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实行简便程序审理的案件,由于其事实清楚,人民陪审员可直接针对刑事案件的量刑发表具体意见,不必为案件的定性而费神,而江苏省高院量刑规则的出台,使量刑进一步规范化,并有检察机关提供的影响量刑具体要素作参照,此外今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中明确赋予人民陪审员与法官同等的权利,陪审员作为公众代表参与审判,受外界影响少,可直接参照上述标准量刑,发表真实的意见,可制约法官的权力,这样既保障了审判的民主性。也加强对审判工作的社会监督。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暂行规定的通知

安徽省六安市人民政府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暂行规定的通知

六政〔2009〕6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试验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央、省属有关单位:
  《六安市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暂行规定》已经2009年11月19日市政府第3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六安市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行政执法争议协调,保证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执法效能,根据《安徽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市、县(区)政府(管委)统一领导所辖区域内行政执法争议协调工作,同级政府(管委)法制工作机构承担具体工作。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是指政府(管委)法制工作机构根据同级人民政府(管委)的要求,或者根据行政执法部门的提请,对行政执法争议进行协调处理的活动。
  前款所称的行政执法部门,包括具有行政执法职责的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第四条 发生下列行政执法争议,依据本规定进行行政执法争议协调:
  (一)同等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对同一行政管理事项作出不同规定发生的争议;
  (二)不同的行政执法部门对同一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执行不一致发生的争议;
  (三)需要协调的其他争议。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行政执法争议协调:
  (一)不涉及法律规范适用的一般行政管理事务争议;
  (二)行政执法部门内部的行政执法争议;
  (三)行政执法部门因行政执法活动与行政相对人发生的争议。
  第六条 有关行政执法部门之间发生行政执法争议的,应当及时自行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行政执法部门应当提请行政执法争议协调。
  行政执法部门自行协商达成的一致意见,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不得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 行政执法争议协调可以由发生争议的任何一方行政执法部门向同级人民政府或管委提出。
  第八条 行政执法部门提请行政执法争议协调,应当报送下列材料:
  (一)行政执法争议协调申请书,申请书应载明争议协调事项、相关情况、建议及理由;
  (二)涉及协调事项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三)其他涉及争议协调事项的有关材料。
  第九条 政府(管委)法制工作机构收到行政执法争议协调申请后,应当在3日内通知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在5日内报送答复意见和本规定第八条规定的有关材料。
  第十条 政府(管委)法制工作机构在办理行政执法争议协调事项时,应当调查了解有关情况,充分听取有关行政执法部门的意见;必要时,可以召开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协调会议,也可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争议事项进行论证。
  第十一条 在行政执法争议协调过程中,对因争议协调事项不及时处置可能给公共利益或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负责协调的政府(管委)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建议有关行政执法部门采取临时性处置措施。
  第十二条 行政执法争议协调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并参考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
  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对行政执法争议协调事项没有作出明确规定的,政府(管委)法制工作机构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确立的原则进行协调;必要时可以依照法定程序提请有解释权的机关解释。
  第十三条 政府(管委)法制工作机构对争议协调事项,应当按下列规定分别处理:
  (一)经协调,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达成一致意见的,制作《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意见书》,并报同级政府(管委)备案。
  (二)经协调,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无法形成一致意见的,由政府(管委)法制工作机构提出书面意见,报请同级人民政府(管委)决定。
  第十四条 行政执法争议协调事项一般应当在30日内办结。
  依照法定程序提请有解释权的机关对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作出解释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协调期限内。
  第十五条 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应当积极配合行政执法争议协调工作,自觉执行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意见;需要采取临时性处置措施的,应当按照政府(管委)法制工作机构的建议,采取临时性处置措施。
  第十六条 行政执法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同级人民政府(管委)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行政监察机关追究该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一)应当提请行政执法争议协调而不提请,造成行政执法混乱或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
  (二)阻挠行政执法争议协调的;
  (三)不执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执行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意见,或不采取临时性处置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十七条 政府(管委)法制工作机构不履行或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争议协调职责,造成行政执法混乱或其他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按有关规定追究该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第十八条 本规定中规定的期限以工作日计算,不含法定节假日。
  第十九条 本规定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